
鲁网11月25日讯11月24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八场,邀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云龙,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月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尚凡一,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市生态环境服务中心主任宫振卫,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四五”时期,东营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生态环境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扛牢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政治责任,全力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重要标杆,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列,交出了一份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安的“绿色答卷”。
五年间,东营市生态底色更“绿”,湿地新生绘就魅力画卷。一是环境质量改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PM、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4项污染物浓度连续4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浓度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连续四年大幅优于约束性指标,劣Ⅴ类水体动态清零;黄河入海断面总氮浓度连续3年优于入鲁断面浓度。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长期稳定保持100%。甲烷氯化物行业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治理项目成功入选山东省新污染物治理试点。二是湿地保护修复取得了标志性成果。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基本完成,新增湿地7.4万亩、恢复盐地碱蓬3.1万亩;科学治理入侵互花米草13.1万亩,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东营经验”。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了全省前列。全市野生植物资源达1145种,陆生野生动物989种。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鸟类种类增至405种;2024年,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黄河刀鱼、江豚、斑海豹等珍稀物种频现黄河口,黄河口鸟浪奇景火爆出圈,获得广泛关注。
五年间,东营市发展路径向“绿”,四减四增激活新质动能。一是传统产业“刮骨疗毒”促升级。全市4家炼化企业退出炼油产能860万吨,5家橡胶轮胎企业退出产能1493万套。二是新兴动能“乘势而上”强支撑。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1001.9万千瓦,是煤电装机的2.1倍;新型储能规模达到167万千瓦,居全省首位。由宁德时代(300750)投资的全国首个100%绿电直连零碳产业园落户东营。CCUS规划全国首发,碳捕集能力达119.5万吨。三是制度创新“破壁赋能”优环境。东营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改革,累计办结交易103笔,交易总额达1.33亿元,交易量及交易额位居全省首位。创新建立排污权抵押贷款制度,截至目前助力企业完成排污权抵押贷款4.27亿元。扎实推进5个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探索形成了“2+1+2”试点建设体系;河口区“数智碳谷”获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
五年间,东营市民生福祉添“绿”,美丽工程润泽万户千家。一是环境治理能力日益提升。先后出台8部生态环保领域地方性法规,在沿黄城市中率先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法治体系。环境执法监管全面进入“数智时代”,非现场执法比例提升至54%,在今年全省生态环境执法比武竞赛中,东营环保铁军荣获全省一等奖,创历史最佳成绩。二是人居环境品质蝶变升级。完成951个行政村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黑臭水体保持动态清零。全面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打造省级“无废细胞”51个,东营市在生活垃圾分类评估中进入全国中等城市第一档行列。三是美丽东营建设全面起势。黄河(东营市段)、黄河口湾区分别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成为本批次全国唯一“双入选”城市。全市2个县区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强县,6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及“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成功承办黄河流域九省(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联动活动。四是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始终将环境信访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环境信访问题的解决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切实改善。2023年至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领域年受理信访总量呈稳步下降趋势,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环境信访群众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生态兴则文明兴南方配资平台,绿色始终是东营发展最动人的底色。展望未来,东营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东营贡献生态环境力量!(本网记者)
易速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